top of page

台美的理財顧問收費、線上理財規劃軟體「距離」有多遠?

已更新:2022年10月30日


作者:麥道森


「台灣金融業的財富管理,現在服務的方式太原始了」早上跟一位掌管新台幣百億元的投資部門主管交流。他提到了目前財富管理的發展的情況。


由於職務上的調整,以及部門的交易人員建構完整性非常的高,這位主管,目前也協助公司的總經理進行公司的數位轉型,由於過往操盤單位占公司整體獲利的比例相對高,因此對客戶服務(經紀部門)上面的數位轉型,這家公司更加重視(獲利引擎不能只有一個) 。



美國嘉信理財的數位轉型的成功例子

我們在交流的時候,就提到了美國的數位轉型成功的案例,在過往幾年當中,看到了美國的證券公司成功地轉型,比如說嘉信理財,他透過機器人理財再加上自己發行低成本、高品質的指數型工具,讓公司面對客戶的時候,可以提供機器人理財服務。


嘉信理財或許許多金融業的朋友,可能都已經知道這個轉型案例,如果你不是那麼清楚,可以參考:站在佣金大戰十字路口的嘉信理財,是如何向財富管理轉型的



美國的金融機構-外部顧問-客戶三方營運模式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這幾年美國的金融業進行整併背後的其一原因就是因為手續費的下降( 證券交易手續費已經$0),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知道要把自己當成交易平台,並且歡迎外部的顧問帶客戶進來,並且開啟金融機構-外部顧問-客戶三方營運模式。


在這個模式之下,你大概可以看得出來,台灣並不允許外部顧問的這種三方營運模式。



美國的CFA、CFP有投資顧問牌照,有穩定商業模式

不過外部顧問的這種營運模式,其實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安排,而且目前在美國是一個完全合規的做法,在美國很多的CFA 或者是CFP ,就會申請投資顧問牌照( 每年運營的成本在幾萬美金以內),並且將客戶開立在已經提供這樣商業模式的金融機構,金融機構會將顧問已經跟客戶談好的管理費、或者手續費加成,幫顧問在客戶的帳戶上面扣款,並且提供收入給顧問。


聽到這裡,如果你是台灣的CFP持證人,可能會馬上跳出來:

「這不就是獨立理財顧問夢寐以求的商業模式嗎!」


是的,在美國,不僅如此,你可以大大方方地把客戶介紹給金融機構,不用擔心他跟你搶客戶,甚至金融機構覺得我就是一個交易平台,我的平台就是要拿來服務你(顧問)


注記:如果你在看美國金融機構的研究報告時,看到advisors 業務,不要以為這些是金融機構內部的理財顧問的業務,其實都是外部理財顧問,如果你是這樣子以為,以為是內部的財務顧問,那你肯定看不懂這個研究報告!


美國券商視自己為交易平台,與外部顧問合作

下圖是美國證券行業的一個簡單示意圖:可以看到,最右邊是Broker dealer 就是證券商,以銷售產品為目的、推銷商品、收取佣金、與客戶有高度利益衝突,而最左邊的RIA,以建議為導向、具有對忠實客戶標準、全方面的理財規劃以及投資規劃。你如果執業是理財顧問,就應該以這些原則作為執業!


而更重要的是,很多的證券商清楚市場已經轉向到RIA市場(在美國RIA是很多客戶的財富管理諮詢對象,而不是證券商或銀行,台灣或者多數的新興市場剛好相好:你去找賣東西的人問說東西好不好!驚!)。


因此,證券商選擇將自己當作一個交易平台,並歡迎RIA顧問將客戶介紹進行,這樣的思維才是開大門走大路:用開放心態跟外部顧問合作!



台灣金融業與線上理財規劃軟體的距離有多遠?

另外,因為我對美國的這個行業略有一些研究,也了解台灣的困境,也分享給這位投資主管最近研究的美國理財規劃軟體。


我驚訝的是,這位主管雖然是投資部門,但是也對我提到的這個軟體能夠做到功能相當感興趣:雲端版本、視覺化儀表板、單一指標解釋複雜規劃方案、客戶關係儀表板、客製自有品牌、投資帳戶連結、蒙地卡羅分析、退休股債Gliding、退休提領策略。檢附股債Gliding 示意圖。




這個主題,我在其他貼文已經有分享了,歡迎自行爬文,或者到我們line 社群-理財好聲音,詢問當初的線上分享會的投影片。



這位主管說:「聽到你說美國的金融科技軟體理財顧問這個方面,都做到這些程度,我真的覺得,你講的這些理財規劃的實作以及跟軟體應用,應該去金融機構的財富管理部門分享」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主意,不過考慮到理財好聲音目前所經營的模式,希望先面對理財顧問(優先是CFP) ,希望能夠提供理財顧問的軟性技能,並且透過軟體的實作,能夠有信心的走出去打響獨立理財顧問的第一炮,透過理財規劃、投資規劃、退休規劃、進行整個資產配置的調整,甚至遺產、(公益)信託規劃,慈善規劃,這些都是這個軟體能夠做的。


不過我們在整個經營過程當中,也發現有不少的理財顧問的朋友,對這套軟體有「異常」高度的興趣,我猜想背後動機是:如果能夠改成適用於台灣的版本,應該會很有市場。


很有市場嗎?



台灣的理財規劃版本,目前還不是開發的時機!

我老實說,我個人覺得現在就去想說要做一個台灣的理財規劃版本(你要說照抄也好)會叫好不叫座,並且開發難度的困難其實很高。


1.沒有市場

所謂叫好不叫座,就是因為目前並沒有這個市場,我們真的需要有理財顧問真的跳出來,耕耘這個收費制財務顧問市場,以往有的顧問會說,沒有市場、也沒有好的工具,但是現在我們會介紹你好的工具。

先玩玩美國的軟體,把市場耕耘起來,將火爐燒得旺一點,再來開發軟體,相對思維會比較縝密!至於台灣有沒有已經做得不錯的軟體,有,不過沒有做到整套投資+理財規劃如此完整的!

而開發難度高,雖然現在看到了這個軟體(Rightcapital),全部都是網頁版,但是實際上玩起來,背後軟體的參數真的是多到不行,如何調整出一個適合台灣的版本,你可能需要一個很棒的產品經理,更重要的是這個產品經歷,必須非常熟悉理財規劃的這套流程(老實說台灣有這樣子的能力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多數的產品經理熟悉的都是交易平台)


2.參與者太少

另外一個叫好不叫座的原因,也在於說參與者太少,這些參與的包含獨立理財顧問、金融機構、軟體業者、監管機構。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先去辦工作坊,培養軟性的技能的原因,如何耕耘這個市場,需要更多的這些參與。



看到最後,請問理財顧問的市場在哪裡呢?

我知道很多顧問抱怨這些,「今年市場不好,很難做,以往美股手續費高利潤,但美股手續費也在下降。」但是市場不好,不就是全方位理財顧問的市場嗎?手續費不好賺,那不就是要你轉型為收費制嗎?


客戶的需求呢?你如果能夠滿足,你是否能夠告訴年輕客戶要怎麼做,幫老客戶做更應該做的財產規劃,或者是進行投資資產配置的正確調整嗎?(股債配比+或許小部分因子投資)。


也歡迎各位顧問一起加入,在數位轉型當中,創造出對客戶更好的服務,並且擠出一個藍海的商業模式:收費制財務顧問!



專為理財顧問成立的LINE社群,除了投資、理財各種議題分享、理財健檢案例~歡迎加入,跟我們一起討論~


>理財好聲音定期舉辦【線上分享會

從理財顧問的角度出發,分享主題:理財、投資、台灣複委託分享、保險等,歡迎參加~

27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